三国之襄武大帝_第11章 徐黄效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徐黄效忠 (第1/2页)

    刘和一路行来,自打出了京畿三河之地,他说话不多,但观察得很仔细,早已看出越离开中原腹地越远,底层民众的经济状况基本相同,所见到的百姓大多面有菜色,敝衣绳履,强一点的,也就是多个帻巾包头、衣服上少几个补丁而已,孩子们脏兮兮的,衣不蔽体,穿鞋的都没几个。

    他心道:“连年灾、疫,兼并严重,朝廷却依然急征暴敛,地方凶猛如虎,百姓辛劳一年,所得不足糊口,民不聊生。有钱的富人良田千顷,奴婢、徒附万计;没钱的穷人卖田卖宅、卖妻卖子,什么都卖完了,再卖自己。”

    刘和穿越的这十二年来,为了熟悉时代情况,去过邻近乡里调查研究,所闻所睹,触目惊心,老百姓生活之困苦,超出想象之外。有时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他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庆幸:幸亏穿越在了刘虞家,家有良田宅院,不愁吃喝,要不然,恐怕早饿死路边了。

    自桓帝以来三、四十余年间,各地水灾、大旱不断,七州蝗灾几乎波及天下,无数百姓抛家弃舍,迁转流离。

    相比外郡,中原还算好的。刘和听游学外地的太学同学回来说:“连年歉收,百姓饥穷,流离乡野,饿殍道边,仿佛二十年前。”

    可见天下的百姓困苦到了什么程度。

    刘和惧怕黄巾起义,因为他怕死,他怕死,是因为他至少有的吃、有的穿。

    在雒阳时听过孩子们唱过一首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很多年前,在他穿越之前,上学时读过这首民谣,但当时并无什么感触,而今听来,感同身受。他分明从中听出了时代的黑暗和百姓的不甘。

    陈九笑道:“老王、老何!如今的太平道势力可大了!这太平道乃是我家大贤良师张角所立,现如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哪儿有不知道太平道的?现在全天下的教众不下十万,家家都供奉大贤良师他老人家的画像,我们这些虔诚的跟着大贤良师游走天下,遍地传教,能得他老人家一张符咒,天大的福分哩!”

    “前几天阿翁感染风寒,也是请了太平道的来治,次日就好了。”陈九旁边的一个同伴插嘴道。

    又有几个附和说道:“是啊,是啊。那符水比药管用多了,只要虔诚信仰,不管得了什么病,都是一吃就好。”

    徐荣冷笑两声,说道:“装神弄鬼,也就骗骗愚夫愚妇!”

    黄忠也是冷着脸,说道:“可恨朝廷不听忠言,放纵不管,任此辈哄骗世人。”

    刘和接口道:“什么大贤良师,左不过是略通方术的江湖骗子罢了。”

    陈九等人不是傻子,听出了三人话中的意思,都是呆了一呆。

    徐荣是能吏,眼光见识俱远,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教徒不下十万,太危险了;黄忠久在京师,必是听闻过杨赐上书天子请求禁太平道的事情。

    “您别这么说呀!太平道那简直就是活神仙,”陈九一咧嘴,滔滔不绝念叨开了,“大贤良师他老人家能点石为金、空囊取物、腾云驾雾、倒拽九牛、偷天换日!”他一边说还一边摆姿势。

    “你还一套一套的。”刘和摆摆手,“这些你都见过?”

    “没见过。”陈九一耷拉脑袋。

    徐荣也觉得可笑:“你既没见过他,怎么知道这些的?”

    “听说的呗!我没见过,但我们这里有人见过。”陈九指了指后面的流民队伍,“大贤良师悲天悯人、待民和善、拯救黎民……治病不要钱,入教还有的吃有的住。”

    刘和听了几句,忍不住,直言质问,说道:“用这符水治病,那么灵?”

    “只要诚心,什么病都能治好。”陈九斩钉截铁。

    “我有一友,去年染上伤寒,一样请了太平道来治,却没能治好。”

    “没能治好,自是因他心不诚。”众人一致反驳。

    “那么这诚与不诚,如何判断?”

    “举头有神灵,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