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_第三十一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体系与法兰克君主制发生重大变革之间有何关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体系与法兰克君主制发生重大变革之间有何关联 (第1/16页)

    第一节官职和采地的变化

    伯爵在各自领地内的任职期限原本只有一年,可是没过多久,他们的任期就变长了,因为他们花钱促成了此事。这种例子在克洛维斯的孙子执政时就已存在:为了能够继续在奥科塞城当伯爵,佩欧纽斯让自己的儿子姆默劳斯给贡特朗送钱,可是他的儿子却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官,将父亲换了下去[1895]。国王从这时就已经开始败坏自己可以恩赏的土地了。

    采地可以转让,这是国家法律允许的,但这种转让并不能随心所欲、独断专行,当时国家会议的一个首要内容就是这件事。我们说当时在任免伯爵和赏赐采地的问题上,都出现了腐败的情况,并非虚言;只要肯出钱,就能继续拥有采地、拥有伯爵的领地。

    国王赏赐的恩地不全是永久性的,有的时效只有一段时间,这点我将在本章的后一部分[1896]谈及。有一次国王因为要收回恩地弄得整个国家怨声载道,没过多久,法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第一次革命就爆发了,在这场革命的第一阶段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震惊的事——博伦霍特之死。

    原本是公主的博伦霍特,当上了皇后,他有当过国王的兄弟,也有当过国王的孩子,就算是罗马的市政官员或者行省总督,也未必有她的功绩,这也是她时至今日仍旧名声不坠的原因。她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处理起国事游刃有余,她的能力和德行素来为人敬重,可是那个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的国王[1897]突然就害死了她,让她在死前受尽酷刑和羞辱[1898]。人们很难理解她为什么会遭遇这种事,只有一种理由解释得通,就是人民因为某种特别的原因忽然不再敬重她了。克洛泰尔对她的指控是,有十位国王死在她的手里,可是这十位国王中的两位,难道不是他自己害死的吗[1899]?还有几位如果不是死于命运之手,必定是死于另一位皇后的恶毒;这个国家对于犯下了此种大罪的佛雷戴古德皇后都不予处罚,任由她死在床上,对博伦霍特的罪责,貌似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如果博伦霍特仍受军队的爱戴,谁能将她绑在骆驼上在整个军队面前游行。按照弗雷德伽尤斯的说法,博伦霍特的心腹普洛泰尔为了增加国库资产,不仅剥夺领主们的土地,还对贵族百般羞辱,人们忧心忡忡[1900]生怕丢了职位。普洛泰尔在整个军队的暴动中被杀死在营房里。或许是因为博伦霍特想为普洛泰尔报仇[1901],也可能是因为博伦霍特和普洛泰尔走的路并无不同,人民越来越厌恶她[1902]。

    作为一个野心家,克洛泰尔渴望独揽大权,满心都是报仇之念。他很清楚,若不能压制博伦霍特的儿子们,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尽管他并不愿意,还是成了密谋中的一员。不知道是愚笨,还是身不由己,他居然以原告的身份,将博伦霍特说成了一个恐怖分子。

    在这个以反对博伦霍特为目标的阴谋中,勃艮第宫相瓦讷歇尔作为核心成员,向克洛泰尔索要了一个承诺:他永远都是宫相,不会被迫离任[1903]。这和法国之前的领主们的状态并不相同,宫相的权力独立于国王的权力之外,就是由此开始的。

    博伦霍特执政时的做法非常糟糕,遭到了全国的抵制。按照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能永远占有采地,既然法律没有失效,那么就算采地被收回去了,人们也不能表示不满;可是,当人们获得采地的方法是不正当的,是贪婪、卑劣,甚至是腐败的结果,这时,若有人也如他们一般,通过某种不正当的方法抢走他们的东西——就像他们当初得到这些东西时使用的那种方法一样,他们就会满腹怨言。如果采地是为了公众利益被收回的,人们通常只能忍着。可是腐败已经冲破了外在秩序的封锁,某些人不过是为了能够肆意享用国库的钱财,才会接手国库的权柄。采地以前是对效忠的一种奖赏和期待,可现在不是了。博伦霍特选择通过腐败来战胜腐败这种积弊。意志不坚定并不是她出尔反尔的原因,家臣和权贵们之所以要杀她,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走。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手中的资料实在太少,要说编年史的作者们对于当时的历史知道多少,看看我们如今的村民对当前的历史了解多少,就知道了,应该差不了多少。但是,克洛泰尔在巴黎公会议上颁布的一项去除积弊的法令[1904]保存了下来,通过这项法令,我们可以知道,导致此次革命的那些怨愤被克洛泰尔压了下去[1905]。他在此项法令中,先是表明自己认同历代国王的恩赐[1906],然后将家臣们被夺走的东西逐一还了回去[1907]。

    在公会议上,这位国王做出的妥协可不止这一件,过去的那些解除教士特权的举措[1908],他也想一一废除;皇室对主教任免的影响也在他的努力下变小了[1909]。他还改革了税制,废除了所有新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