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_第192章 争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2章 争议 (第1/2页)

    “据说,曾有科学家怀疑这次的末日浩劫和超新星爆发有关。”云梦收起思索说道。

    她看到一旁的华枫刚刚做好一顿早餐,如往常一样的营养早餐。尽管吃饭在他们这个时期已经不是特别有必要坚持的事情,但华枫似乎并不想因此放弃吃饭。

    “2016年1月14日,由中国北京大学研究员东苏勃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宣布,他们观测到人类历史上记载的迄今最强的超新星爆发,其爆发强度超过典型超新星约两百倍,是上一个纪录保持者的两倍以上。

    但每一次超新星爆发都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大部分只是认为距离遥远,仅仅是作为一般的天体现象来对待。”华枫摆好云梦的餐具,一边招呼云梦过来,一边说道。

    按照惯例,当国际天文联合会收到发现超新星的报告后,他们都会为它命名。名字是由发现的年份和一至两个拉丁字母所组成:一年中首先发现的26颗超新星会用从a到z的大写字母命名,如超新星1987a就是在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而第二十六以后的则用两个小写字母命名,以aa、ab、ac这样的顺序起始。

    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每年能发现几百颗超新星(颗,颗,颗),例如2005年发现的最后一颗超新星为sn 2005

    c,表示它是2005年发现的第367颗超新星。

    历史上的超新星则只需要按所发现的年份命名,如sn  1572(第谷超新星)和sn 1604(开普勒超新星)。自1885年起开始使用字母命名,即使在那一年只有一颗超新星被发现(如sn a等)。表示超新星的前缀sn有时也可以省略。

    有4个大型天文台的发现不用上报国际天文联合,他们分别是nea

    by supe

    ova facto

    y,catali

    a real-time t

    a

    sie

    t su

    e collabo

    atio

    ,paloma

    t

    a

    sie

    t facto

    y。这4大天文台都有独立的超新星命名规则,有时候一些发现也会有得到常规命名,或者用个超新星的坐标来表示,再或者有些超新星都不会有命名。

    如世界著名的帕洛玛山天文台的paloma

    t

    a

    sie

    t facto

    y发现的超新星,都以ptf为开头,我国天文爱好者孙国佑和高兴发现的大陆首颗业余超新星,就获得了帕洛玛山天文台给予的编号ptf10acbu。

    ia超新星 缺乏氢和氦,光谱的峰值中以游离硅的615.0纳米波长的光最为明显。

    ib超新星 未游离的氦原子(he i)的587.6纳米,和没有强烈的硅615纳米吸收谱线。

    ic超新星 没有或微弱的氦线,和没有强烈的硅615纳米吸收谱线。

    ii型超新星:

    ii-p超新星在光度曲线上有一个“高原区”。

    ii-l超新星 光度曲线(星等对时间的改变,或光度对时间呈指数变化)呈“线性”的衰减。

    如果一颗超新星的光谱不包含氢的吸收线,那它就会被归入i型,不然就是ii型。一个类型可根据其他元素的吸收线再细分。天文家认为这些观测差别代表这些超新星不同的来源。他们对ii型的来源理论满肯定,但是虽然天文有一些意见解释i型超新星发生的方法,这些意见比较不肯定。

    ia型的超新星没有氦,但有硅。它们都是源于到达或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的白矮星的爆发。一个可能性是那白矮星是处于一个密近双星系统中,它不断地从它的巨型伴星吸收物质,直至它的质量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

    那时候电子简并压力再不足以抵销星体本身的引力,塌缩的过程可以把剩下的碳原子和氧原子融合。而最后核融合反应所产生冲击波就把那星体炸成粉碎,这与新星产生的机制很相似,只是新星所对应的白矮星未达钱德拉塞卡极限,不会发生碳氧核反应,爆发所产生的能量是来自积聚在其表面上的氢或氦的融合反应。

    亮度的突然增加是由爆发中释放的能量所提供的,爆发以后亮度不会即时消失,而是会在一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