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完本感言 (第2/5页)
、本能上的认知,是那么不同。 原来,原理与本质的作用,那么巨大。 原来那么伟大的科学,竟然建立在几千年前看似“平平无奇”的公理化上。 原来哲学与科学根本就是无比亲密的母子关系。 原来第一原理这么重要。 原来各种原理竟然能应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原来那些看似对自己没什么用的各学科原理,竟然能成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工具,别说科学家们在用,甚至跟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现代身价几百亿几千亿的商业大佬也在用…… 原谅一个愚昧无知的人,突然发现一滴智慧之泉后的欣喜若狂,哪怕远方隐藏我根本无法看到的智慧海洋。 我过去总是把自己学生时期的无知与迷茫、痛苦与自暴自弃归咎于外物,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自身的病情。 现在我才明白,我过去的失败,只是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智慧。 或者说,接触过,但我没能理解。 我既没有深度思考过最实用的常识,也没有深度思考过最基本的原理。 我以为我懂,我以为它们的用处不大。 这是我这一生犯下最大的错误。 我没有抱怨,只是非常遗憾。 如果当年我能学会通过表象深入思考,追寻到原理,然后以更加恒定的原理为基础,作为我思考的源点和标准,或许,我能更早一点成熟。 当然,现在有点迟,但不晚。 4,我分享了什么?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原理,是思考,是底层,是“道”。 简单来说,大家都知道,道很牛批,但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说。 怎么才能通往道,也没人说。 我不可能完结理解道,自然无法说透,只能用我微弱的一束光,照向道,不仅可能是盲人摸象,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这本书在说,那些看似枯燥空洞虚浮的哲学理论,不仅有价值,而是能实实在在应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作用于我们这个世界。 甚至于,当证明、数学、抽象、逻辑、公理化等等这些理论建立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所有的科技,都完完全全建立在这些看似假大空的哲学概念之上。 我知道,哪怕现在大多数人也不相信这一点。 就好比我曾经也不相信我连一道奥数题都没看明白的时候,别人能一口说出答案。 可惜的是,我的能力有限,写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贫瘠,这才是我想要放弃的原因。 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 当然,我不生产原理,我只是原理的搬运工。 5,分享的结果呢? 这是完本感言最纠结的地方。 我越发清晰认识到沟通漏斗的存在,无论是我与读者,还是人与人,甚至包括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一句话可能蕴含10点信息量。 我只能知道7。 我能学到5。 我能讲出3。 别人听到2。 别人得到的可能是1。 别人再说出口,甚至可能是-1,甚至-100,嗯,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原因。 坏消息是,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彼此,更别说比理解人更难的伟大的知识原理。 好消息是,如果我们足够聪明(笑),反复学习记忆,经历至少10次,就有可能获得完整的10点信息量。 我原本想分享那滴智慧之泉,因为它救活了一个生活在知识荒漠的人,我。 结果很尴尬。 这本书很可能没有达到分享的效果,很可能变成我个人的学习笔记,是我以写小说的方式,使用费曼技巧以教为学。 没喝十斤二锅头,干不出这么上头的事。 这事越想越上头,我怀疑这就是我迟迟不写完本感言的主要原因。 我们合火人花钱看小说,小火你tm给我们更新学习笔记? 太上头了,我想静静。 写《儒道至圣》的时候,其实就是我在写故事,大家看,有一种很朴素的平衡。 但写《众神世界》的时候,那种平衡被打破了。 我以为,我有充满善意的分享就够了,但却忽视了大部分读者的需求。 是,有部分读者可能觉得我写的东西有趣,但许多订阅《众神世界》的读者,还是觉得我在说教,是在讲道理。 这两年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我学习的过程,这本书的一切,对我的价值,远远超过任何人。 我甚至有种“聪明”的错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