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6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第3/5页)
国之所以会败,因为军队的战斗力不足。 最后,赵武灵王强调,“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意思是,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这话与商鞅说得很像,赵武灵王的改革气魄与商鞅也很像。 尽管赵武灵王很坚决,国内反对派的声音还是很大,他只得再次开展思想动员工作。这次动员的对象是顾命大臣肥义,如果肥义同意,改革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少。 听了赵武灵王渴望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大业,所以实施变革后,肥义支持赵武灵王的决定。他的原话是,“王既定负遗俗之无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于是,赵武灵王第一个穿上胡装,同时派人转告公子成,希望他也穿着胡装上朝。 公子成姓赵,名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武灵王没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因为觉得自己人会帮自己人。殊不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势力。 听了使者一番改革动员的话后,公子成不但自称有病,不能穿着胡装上朝,还说:“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 公子成摆出一副天国上朝的大姿态,赵武灵王不得不登门拜访,亲自做说服工作。赵武灵王还是强调,“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经过一番发人深省的开导,又考虑到国家屡次遭受中山国的侵犯,公子成终于放下大架子和高姿态,抛弃俗见,穿着胡装上朝。 重要人物都同意变革,并且穿上胡装作为表率,赵武灵王即可颁布变革法令。一场以改变着装为主要形式的变革在赵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赵武灵王说“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商鞅也说过,“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赵武灵王也说,“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与商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 深入敌后的国君 改革的诏令刚刚下发,以赵文、赵造和赵俊等为首的宗族势力又跳出来反对。同往常一样,赵武灵王还是向反对派开展思想工作,而不是动用武力。在“随时制法,因事制礼”这一改革思想的灌输下,赵文、赵造和赵俊等纷纷弃械投降,支持变革。 经过几年的变革,赵国训练出了专门对付北兵的军队,军事实力大大提升,能够与中山国正面交锋。这些年,赵武灵王不忘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既能训练军队,又能削弱中山国。 公元前307年,赵国攻占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地区。第二年,接着向西挺进,攻陷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和北人的榆中地区。代郡的郡守赵固兼管榆林,并且招募北地的青壮年进入军队。 大火已经烧到眉毛了,林胡王很害怕,马上献上胡马这种林胡地区的特产。胡马生长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但体大腿长且强健,很适合做战马。 同时,赵武灵王派出五大使臣,结交周边其他诸侯国。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赵国既增强了自己的战斗力,又打消了其他诸侯国横加干预它侵犯中山国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赵武灵王秘密派遣以李疵为首的使者暗中调查中山国的一举一动。李疵告诉赵武灵王,如果要进攻中山国,就必须抓紧时间,否则其他国家会先下手。 原来,中山国国君很喜爱中原文化,从民间提拔了70多个书呆子,让他们教育百姓。如果中山国接受中原文化,就要放弃他们擅长的骑射。如此一来,中山国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听到这个大好消息,赵武灵王很兴奋,立刻调动大军征讨中山国,这一年是公元前305年。 征讨大军兵分三路,赵袑带领右军,许钧带领左军,公子章带领中军,但全都由赵武灵王统率。公子章是赵武灵王的大儿子,尽管身为太子,因为作战勇敢,屡立奇功,赵武灵王很器重,每次出战都带在身边。 中央大军刚刚出发,牛翦和赵希就调动代郡的骑兵,指挥战车,浩浩荡荡地开动。中央军和地方军在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会师,一鼓攻陷丹丘(今河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