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3章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第3/3页)
后开始为本国今后的发展担心。因为楚国背弃东方,使东方力量减弱,倘若强秦压境,各国恐怕很难自保。愤怒之下,齐国纠集了韩国和魏国,三路大军气势汹汹,一起南下征讨楚国。秦国刚刚和楚国订立盟约,但在是否参战这一问题上,秦国开始犯难。因为当时的秦国刚刚经历变乱,人心思治。上至君王太后,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局势,让秦国得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所以对战争比较排斥。但秦国对于楚国也有援助的理由,一来楚国如果遭到致命打击甚至灭亡,则齐国势必会实力大增,非秦国所愿;二来盟约初立,秦国并不惧怕背信弃义的名声,但是如果能够保全楚国,则楚国势必会感恩戴德,从而巩固盟约,制约东方列国。两相比较之下,秦国决定先做观察,再定计较。 楚国自然也看出了秦国的犹豫,于是,权衡之下一种常规性的制度开始发挥作用,那就是质子制度。 质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见于小国对大国、弱国对强国的臣服。所谓质子,即一国君主将自己的子女等亲近亲属送往另一国,以表示对那个国家的诚意。战国时期质子制度十分盛行,各国之间无论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友好关系还是消除猜忌,是言和还是乞援,都有交换质子的事情。 楚王决定派遣太子横去秦国做质子,以表示楚国对于盟约的坚守。秦国见此决定挥师前去援助楚国。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横竟然在一次斗殴中,将秦国的一位大夫致死,事发后楚太子横连夜逃回楚国。 秦国本“打算”出兵援助楚国,可太子横事件使其立即调整政策,矛头直指楚国。秦国宣太后、魏冉、范雎等人一致决定,倒戈一击,发兵楚国。 外交不是儿戏,秦国只因一个大夫的意外之死,就完全转变了策略,不免让人生疑:太子横事件发生的过于巧合,其倘若是与一地痞流氓斗殴尚符合情理,与一国大夫斗殴似说不过去;大夫之死纯属意外,秦国若为此大动干戈,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何况秦楚两国一直处于交好的状态,如果两国的盟约坚定,太子失手杀了人,最多表示一下谴责,何以会马上就兵戎相见呢? 因此可以猜测,秦国早有预谋。楚怀王屡次侵犯秦国国境,其依然是东方第一强国。秦与楚订立盟约,不过是秦的缓兵之计。与秦订立盟约的楚在东方各国间受到非议,遭到排斥,更有以齐国为首的东方大国要对其进行讨伐。秦国分裂东方势力的目的似乎达到了,借助东方各国的力量,秦国可以解除楚国对自己的威胁,这对于秦国一统天下的大事可谓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楚太子横刚刚逃出秦国,秦国就派遣使者,前去和齐国商议出兵事宜。 一年之后,秦国纠集了齐国、韩国、魏国三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大将唐昧因此被杀,重丘离去。此一役,齐国不仅占领了楚国的数十座城池,并且成功地瓦解了秦国和楚国的联盟。战争使得齐国的实力再一次获得了各国的认可,其成为东方抗击秦国的领导国家。齐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赢家。 两年之后,秦国又一次攻打楚国,楚军大败,两万楚兵被斩杀,连楚国大将景缺也未幸免。一时之间,楚国几乎无将可用,楚国恍如惊弓之鸟,时刻担心秦军某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楚国的国都下。无奈之下,楚国想到了东方的另一个强国齐国,于是太子横再一次作为质子前去齐国,以求取齐国的谅解和帮助,同时也转移秦国的进攻目标,使其不敢妄自攻打楚国。 楚国此举可谓正中齐国下怀,齐国之所以进攻楚国,其主要的战略目的固然有削弱楚国,抢占其土地的意图。但是它此时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而秦国却有。为了防止秦国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齐国才联合诸国共同打击秦国和楚国的联盟。所以太子横到达齐国国都后,秦军不敢再进攻楚国。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