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76章秦献公的改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6章秦献公的改革 (第3/4页)

。为了表示这种感谢,公子连向魏武侯发誓,如果自己能够成功夺回失去的权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只要魏国不主动出击,秦国必然不会与魏国为敌。

    这种说法看似真情实意,实际上则表现了公子连的一腔豪情和虎视天下的霸气。这让一向眼高于顶的魏武侯心中一震,或许自己放公子连回国等于放虎归山。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魏武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搁浅在浅滩的龙,慢慢地回到属于他的大海。

    恰如公子连所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公元前385年,公子连终于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秦国故土。在河西地区,秦庶长菌改早就在那里等待,公子连归国采取的是大张旗鼓的方式。这样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名正言顺地回去夺权。

    但公子连归国的消息很快就被秦出子之母知晓,于是,秦出子之母紧急调拨了大量的军队前去河西,准备在公子连尚未归来之时,便将之消灭。但是公子连早就预料到了秦出子之母会有此一招,所以在此之前,他就收买了这支军队的将领。整个军队,其实都已经投向了公子连,除此之外,秦国上下许多人听说公子连归来的消息后,皆前来迎接公子连。就这样,公子连兵不血刃便回到了秦国都城雍城,在军队和人民的簇拥下,公子连很快便将少数忠于秦出子母子之人一网打尽。公子连正式坐上了秦国国君之位,是为秦献公。

    公子连终于实现了坐上国君大位的愿望,但是他富国强民、雄霸天下的最终政治理想,还远远没有实现。在具备了充足的实力之后,秦献公便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废黜人殉制度。秦国的人殉制度最先出现在300年前的秦武公时期。那时,人们以人殉的数量来显示死去者的身份和地位。为此,秦国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壮年奴隶被杀。此制度十分残忍,许多劳动力被杀严重阻碍了秦国人口的增加,对秦国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正是基于人殉制度的这些弊端,秦献公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废除了这种制度。自此之后,秦国大量的劳动力得以存活,投入了秦国百废待兴的大业当中,秦国的工商业和农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外来人员的流入,让秦国大批荒山得以开垦,田亩面积大大增加。秦国人殉制度的废除,代之以陶俑来殉葬,标志着秦国的封建制度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在秦国都城雍城聚集的那些奴隶主阶级,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秦献公的改革处处掣肘。秦献公大位初立,尚未立下尺寸之功,如果直接和奴隶主阶级爆发冲突,无异于自寻死路。秦献公之所以能够登上君主大位,全靠奴隶主贵族的支持,如果贸然和他们翻脸,必然会落人口实,认为他以怨报德。思量之下,秦献公决定将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都城迁到秦国的东部,也就是接近河西之地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之武屯乡)。秦孝公此举一方面可以摆脱奴隶主阶级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他收回河西之地的决心。

    秦献公没有选择直接削弱奴隶主贵族权力的办法,而是加强了地主和自耕农阶级的实力。其方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出租禾。在秦献公的统治下,政府征收赋税的标准,不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土地占有人的实际耕地面积。这样不仅使得国家的税收有所增加,促进了秦国的生产,也在法律上承认了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利。这一措施在秦国的西部地区受到了很大的抵制,而此时秦国的政治中心,早已经不是西边雍城,而是东部的栎阳,栎阳的新兴地主阶级则大力支持改革。

    很快,秦国奴隶主贵族手下的很多奴隶,迫于经济上无法忍受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地逃到了地主阶级这边。无可避免,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必将越来越大。但是与占据国家政权、高官显位的奴隶主相比,地主阶级的实力明显处于弱势,所以在矛盾斗争中,地主阶级经常处于下风。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地主阶级必将采取极端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权益。

    为了缓和这种局势,秦献公苦思冥想,最后决定大肆任用有才能的地主阶级代表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以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同时,秦献公还颁布法令,允许自耕农和地主阶级在战争中斩获军功,以此来获取爵位。很多经济地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